许昌建筑垃圾的“重生之旅”
【信息来源:【信息时间:2018-06-13  阅读次数: 】【字号 】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

夜幕降临,许昌市科技广场流光溢彩,人流如织。谁能想到,地面上会吸水、能透气、耐磨损的彩色步砖,竟然全是建筑垃圾制成。

当不少城市在为垃圾围城苦恼之际,许昌把看似一无是处的建筑垃圾,打造成了能够资源化利用的“宝贝”——全市建筑垃圾收集率、利用率分别达到100%、96%,获得全国再生资源利用领域唯一的“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。

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?请跟随记者一起追寻建筑垃圾的“重生之旅”。

变出来的环保砖

6月12日一大早,10余辆满载着建筑垃圾的清运车,驶进了位于许昌城西的金科再生建材生产基地。这些垃圾来自许昌市东城区的一处建筑工地。

10多米高、方圆近百米的建筑垃圾堆放在一起,像一座小山。“垃圾山”旁,是一个长10米、高4米的履带可移动破碎筛分机。

按一下按钮,这个天蓝色的“庞然大物”伸出长长的“手臂”,源源不断地将一块块建筑垃圾“吃”进肚子里。在它的“铁胃”的作用下,两三分钟后,四种大小均匀、规格为2毫米至30毫米的细小颗粒从出口处“变”了出来。

整个工艺流程只需要一个工人操作,每小时粉碎量达到450吨。这是建筑垃圾变身再生资源的第一步。

粉碎成颗粒的建筑垃圾,被运送至生产车间。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,只有七八名工人作业。只需在电脑室确定不同的配方比,点一下“确认”键,配成的原料被输送至3米多高的搅拌平台进行搅拌,再通过传输管道运送至生产主机,从出口出来的就是规格各异、节能环保的多孔砖、标准砖、空心砌块砖。

去年,许昌市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系统,生产出在市政工程等领域大显身手的环保标砖近2亿块。

算出来的生态账

在许昌市清潩河畔,滨河山地公园树木葱茏,是市民健身游玩的好去处。这座公园,由建筑垃圾堆积而成,游园小径均采用再生混凝土等产品,既解决了生态问题,又丰富了地形地貌,新增绿化面积20000多平方米。

许昌金科公司总经理李福安说,近年来,他们投资1.6亿元引进技术设施、进行科研攻关,生产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达到8大类55种,年产值近3亿元。除了经济效益,还有显著的生态效益:每年“消化”建筑废弃物80多万吨,节约土地200多亩。

瞄准循环经济这条路,许昌的建筑垃圾变得更加“高大上”。目前,投资22亿元的静脉科技产业园正在建设中。这是一个涵盖各种垃圾处理功能的综合性垃圾处置产业园,建成后将形成回收、拆解、加工、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,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。

逼出来的转型路

许昌市建筑垃圾管理办公室主任董刚介绍,许昌每年建筑垃圾总量近百万吨,起初采用填埋式处理,后来实在找不到填埋点,就一车一车运到城郊低洼处露天堆放,既损害城市形象,也影响市民生活环境。

改变,发生在2008年。许昌市以市场化运作和特许经营的方法,寻求解决“垃圾围城”的治本之策。他们通过公开招标,开创全省对建筑垃圾清运和处理实施特许经营的先河,走出了一条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特许经营、循环利用”的资源化利用之路。

通过实施特许经营,许昌市城市管理部门不需要支付一分钱费用,就较好地解决了建筑垃圾围城堆放等问题,监管之手从未放松;中标企业许昌金科公司吃下“定心丸”,积极主动地探索以科技手段绿色处置建筑垃圾的方式、方法。

“垃圾,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。”现在,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的“许昌模式”,已吸引了北京、武汉等60多个城市的考察团参观学习。(来源:河南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