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绿色”成为最浓发展底色 ——许昌着力打造“五个强市”系列述评之生态强市篇
【信息来源:【信息时间:2021-11-26  阅读次数: 】【字号 】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

(一)

“天育物有时,地生财有限。”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,用之不觉,失之难存。

从人类社会认识自然的历程来看,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都有过崇拜自然、改造自然、征服自然、控制自然、尊重自然这样一种曲折的发展过程。

今天,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,人类文明发展再一次昭示我们: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,其原点和归宿是生态文明。
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”守得住绿水青山,才守得住美丽幸福,才换得来“金山银山”。

(二)

生态强,则环境优、特色足、基础实。

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、生态与发展的关系,事关发展前途和命运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,就是最深刻的阐述:

“建设生态文明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,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,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,走出一条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”

正因为如此,在发展大局中,生态建设必有其位。从国家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到河南“四个强省”建设,再到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“五个强市”之生态强市建设,都蕴含着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理解,折射出生态文明实践的不断深化。

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是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,更与许昌努力实现的“经济发展高质量、城乡建设高水平、人民群众高素质”目标密切相关。不讲生态环境的发展,绝对称不上是高质量发展。

建设生态强市,是必须锚定的目标。

(三)

提出“建设生态强市”,许昌有基础,有底气。

依托鄢陵的“平原林海”,凭借多年的生态建设,许昌的生态之名渐播渐远:

无名山大川,却是全省网民心中的“最美城市”,城市宜居度、居民对生态环境满意度等4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;

无大江大河,却通过拦水蓄水工程,实现“五湖四海畔三川、两环一水润莲城”;

处中原腹地,却实现“全国文明城市”三连冠,成为全省首家“国家生态园林城市”“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”,将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全国绿化模范城市”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”等10多块绿色“奖牌”揽入怀中。

近年来,许昌坚决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大保卫战,大力实施“绿满许昌”行动计划,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0.8万亩,建成区绿地率36.7%、绿化覆盖率41.6%、人均公园面积16.4平方米,城市街道绿视率排名全国第四,城市宜居度蝉联全省第一。

在一张张城市绿色名片的背后,天蓝地绿水净的“美丽许昌”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(四)

许昌生态优、名片亮,但我们算不算生态强市?

让我们先走出许昌,从“他山之石”中寻找借鉴。

曾几何时,承德一直走靠矿发展的路子,摘不掉“典型的资源型城市”的“帽子”。20世纪90年代起,承德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公益林,启动“再造三个塞罕坝”项目,坚定不移地限“黑”上“绿”、限“重”上“轻”、限“低”上“高”,走绿色发展之路。

现在的承德,把“承德蓝”“山城绿”“洁净水”作为最大资源,成为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、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、环首都脱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旅游城市。

“泉城”济南历史上曾因天气气候、水源保护等原因,趵突泉等泉水多次断流。近年来,济南实施“引黄保泉”工程,加大生态补源力度,加强保泉执法,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地下水的违法行为。2003年,趵突泉复涌,并且已18年持续不断流。

处于长白山核心区域的白山,近年来提出打造“生态强市”,打造美丽中国的“白山样板”。白山打造“森林都市、生态之城”,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,实现“绿不断线、景不断链、移村换景、村村见景”,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。

张家口提出“实现生态兴市、生态强市”,发挥森林、草原、湿地、温泉等资源优势,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、冰雪运动、大数据、文化旅游康养、生态农业等产业。

……

反观自身找不足——

许昌虽然有基础、有优势,但是还存在绿化层次有待提升、生态环境有待改善、产业“含绿量”仍不够高等薄弱环节。

拉高标杆高处看——

要打造生态强市,许昌是否有承德那样“破旧立新、破釜沉舟、坚定不移绿色发展”的决心?

是否有济南那样“矢志不移破解生态难题”的毅力?

是否有白山和张家口那样“充分发挥生态优势、最大限度释放生态效益的整体规划”?

打造生态强市非一朝一夕可为,我们还需紧盯短板、拉高标杆,矢志不移、精准发力。

(五)

打造什么样的生态强市,才能助力许昌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?建设什么样的美丽家园,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心之所向?

我们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略中寻找答案,从建设河南生态强省的任务中寻找答案,从市八次党代会确定的路径中寻找答案:

市八次党代会报告中,为五年后“生态文明展现新面貌”指明了路径:“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,‘无废城市’建设全面深化,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,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,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,许昌的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、城乡更美丽。”

梳理思路,路径明晰:建设生态强市,我们必须坚定践行“两山”理论,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,生活空间舒适宜居,生态空间山清水秀,生态经济优势彰显,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。

畅想未来,我们生活的城市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宜居,在这里:山峦层林尽染,平原蓝绿交融,城乡鸟语花香,生态美景永驻大地,蓝天白云、繁星闪烁成为常态。

(六)

保护和传承好生态环境,是建设生态强市的“底线要求”,是民族永续发展的题中之义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,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”。

“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。”我们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”,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筑牢生态安全屏障。

外地有许多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成功经验——

山西省太原市,近年来坚持治山、治水、治气、治城一体推进,“控煤、治污、管车、降尘”多措并举,去年实现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4天,一举摘掉最“土”城市帽子;

江苏省徐州市,积极推动生态修复,将曾经1.74万亩的采煤塌陷区域,改造成了“治理典范”潘安湖……

围绕大气、水、土壤质量,市八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”: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控制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,加快市域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,实现水环境质量全省领先,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……

攻坚的同时,更要“系统治理”。

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。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更应遵循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”的系统思想。

对此,市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: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质行动……全方位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。生态碳汇,是对传统碳汇概念的拓展和创新,这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治理,打通山水林田湖之间的“关节”,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。

(七)
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建设生态强市,我们要学习如何用好生态资源,“掘金”绿水青山,铸就金山银山。

“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?‘鱼逐水草而居,鸟择良木而栖。’从这一意义上说,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,又是社会财富、经济财富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。

白山市的文旅产业,张家口市的“冰雪经济”,济南市的“泉城”品牌,都打开了生态经济的产业密码;

贵州发力大数据产业、借“数”转型的“蝶变”,大庆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工艺改造,都收获了可贵的“绿色财富”;

许昌鄢陵县的花木产业、张家庄村的槐花经济,都是“借绿生金”的有效探索。

市八次党代会报告鲜明提出:“全面实施碳达峰行动”,“发展绿色能源、壮大绿色产业、做强绿色交通、推广绿色建筑、创新绿色技术、倡导绿色生活,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,让绿色成为许昌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。”

唯有通过绿色制造、实现“借绿生金”,才能让生态经济优势彰显,走上绿色发展的健康轨道。

(八)

我们要从发展方式上“借绿生金”,还要从生产生活方式上实现“无废循环”。

许昌正是全国“无废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之一。“无废城市”,是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、资源化利用充分、安全处置、环境影响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。

江苏省徐州市,曾经煤炭资源枯竭、生态环境亮“红灯”,近十多年来,他们积极推进产业转型,从一煤独大到产业多元,从高污染、高能耗到智能集约,努力把资源吃干榨净,初步探索出了一条“后煤矿时代”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襄城县也致力于延展硅碳新材料产业链条,初步形成了从煤焦化制氢到硅烷气、多晶硅、光伏辅材,到单晶硅片、太阳能电池组件,再到光伏产品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,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……

可见,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,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,努力打造“无废城市”,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。

我们要按照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任务,大力发展“无废”经济,积极培育“无废”文化,真正实现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,向全域“无废”加快迈进。

(九)

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”

唯有把生态环境建设好,把生态优势发挥好,坚定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,真正让“绿色”成为发展底色,许昌才能更加美丽宜居,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能。(许昌日报 许平)